查看原文
其他

从魔都到模都:上海的科技雄心

艾川 冰川思享号 2023-09-21
作为上海现代科创文化的精粹,“模都”在不经意间同时继承发展了“模子”与“魔都”这两大上海城市文化源流。



特约撰稿丨艾川

今年夏天,上海接连举办了三场声气相投的峰会论坛。


第一场是6月8日开幕的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第二场是7月6日开启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第三场则是昨天(9月7日)启幕的2023外滩大会。


陆家嘴论坛的关键词是“金融”,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是“科技”, 外滩大会则是“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可以理解为,国际金融中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从外滩大会创办的第一天开始,就与上海的“双中心”建设同气连枝。



01


2020年9月,首届外滩大会在上海召开,当时的定位是“全球范围内迄今为止最大的金融科技大会”, 会上发布了全球十大金融科技趋势。


也是在这一年,上海发布《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在5年内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外滩大会永久落户上海。


可以说,外滩大会自创建始,背负的使命就是“科技”和“金融”同频共振,合力加快助推上海“双中心”的建设。


根据一家研究机构发布的《全球金融科创“双中心”联动发展的借鉴与启示》:促进传统金融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是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共同目标。


从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经验来看,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金融产品及服务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资本和数据要素的“活水”,科技创新也极大地提升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竞争力。


图/网络


在双中心同频共振的问题上,上海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自2019年科创板开板以来,科创板支持科技创新的示范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截至今年5月底,开板四年的科创板IPO融资8200亿元,超530家公司实现上市,96%的企业获得了创投资本支持。


上海也在加快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6月20日,上海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上海实施方案》,要求增加优质服务供给,推进科创金融等发展,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升级的可获得性。


尽管金融+科技的初心矢志不移,但2023外滩大会与首届大会相比,还是有一些新的变化。


在金融和科技这两端,2023年外滩峰会更加强调科技这一端。大会以“科技·创造可持续未来”为主题,汇聚超500位有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及专家学者,更加聚焦诸多前沿科技话题。


如何看待这种变化,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展开合理的推测。


其一,自1992年始,上海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已有超过30年的筚路蓝缕。


在今年6月8日的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上海市市长龚正表示,“今天的上海,已经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而在2015年,上海才正式启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虽说8年来如上所述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基本建成”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仍在路上,登高望远天地阔。


就这一点,无论是上海,还是外滩大会,都是清醒且自省的,现阶段将“金融+科技”的重心相对更倾向科技,正是与时偕行、突出重点之举。


其二,就全球经济竞争的格局来看,与2020年相比,前沿科技与“卡脖子”工程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与锥心刺骨的问题,被视作中国自“中等收入陷阱”龙出生天的核心要素。尤其随着去年底以来ChatGPT的突飞猛进,中国科技界乃至经济界又生出了在人工智能领域可能被甩开的寤寐不宁。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还是外滩大会,其干系的不仅仅是上海一城一地的得失,也身负着指引全国前沿科技发展方向的使命。


又是一重审时度势



02


2023外滩大会关涉诸多前沿科技领域,但最为举世瞩目的还是人工智能大模型。


“AI的本质是集体,而不是个人”,昨天(9月7日),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迈克尔·I·乔丹在外滩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新兴人工智能系统的挑战——量化不确定性》。


乔丹认为:

当前谈论技术时,总是谈到用机器替代人,但我认为不是这样,我们应该将技术看作是一个工具来赋能人类,而不是所谓的超级电脑智能。
我的关注点不是个人或各台电脑,而是一个智能的集体。蚂蚁集团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它创造了双边市场,把商户和客户有效联结在一起,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智能的集体,这个是有真正的智能。


在今天(9月8日)的外滩大会上,人工智能仍是当仁不让的话题中心。


下午,蚂蚁集团自研大模型智能金融助理“支小宝2.0”和智能业务助手“支小助”在外滩大会上最新发布,这也是蚂蚁大模型的首次公开亮相。据了解,蚂蚁金融大模型已率先在理财和金融领域进行应用测试,这意味着,蚂蚁已经开始将最前沿的大模型技术,应用到产业实践当中。



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说,他想到《奥本海默》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原子弹的出现“不是新的武器,而是一个新世界”,大模型的出现也“不是新的技术,而是一个新世界”。大模型就是AI的iPhone时刻,像iPhone曾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重构了商业一样,大模型将我们带进数字智能的时代,这也会深刻改变商业和经济形态。


今年以来,仅国内已有上百家公司、机构相继发布大模型相关产品。据悉,本届外滩大会期间就至少有5家金融大模型厂商齐聚。在拥抱新技术,创造新商业的路上,每一家企业都在争分夺秒。


图/网络


企业之外,还有城市的维度。


根据中国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5月底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显示,中国14个省(市)均在开展大模型研发,北京、广东、浙江、上海等地的大模型数量最多,总份额接近全国的70%。


人工智能大模型是目前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心之一。7月8日,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闭幕式上,《上海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公布,并发布了“模都”倡议,成立上海人工智能开源生态产业集群,打造AI“模都”。


“模都”,一个雄心万丈却也却也不无自我调侃的说法。


在上海方言里,“模子” 是有担当、有责任,做事到位的意思,同于“榜样”。一说是源于上海近代的码头文化,“模子”最早是码头工人的口头语“码子”,寄托了码头工人讲义气与豪迈的码头价值观;一说是来源于上海近代的工业文化,“模子”就像模具一样,是做人做事的标准。


“模子”蕴含了上海近代以来码头文化与工业文化的精髓,“魔都”则是上海近代以来国际化与现代化的表征,而作为上海现代科创文化的精粹,“模都”则在不经意间同时继承发展了“模子”与“魔都”这两大上海城市文化源流。


都,薪火赓续,舍我其谁。



03


北京表示要做人工智能 “领军城市”,上海提出要打造AI“模都”,深圳致力于成为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目前,北京拥有 50个左右的大模型,占了中国总数的四成,暂居第一。


但上海自有打造“模都”的独特优势。


其一,金融加科技。


人工智能大模型需要产业化的落地场景,而相对被外界寄予厚望却进步平缓的机器人产业、无人驾驶等明星产业而言,金融作为人工智能应用密集的行业,被视作大模型技术落地的最佳领域之一。


事实上,大模型技术的应用,离不开高安全、高效率的数据科技作为支撑。金融场景也是形成这种数据能力的关键基础。


同时,上海活跃的创投资本也给人工智能大模型提供了市场化的金融支持。市场化的金融支持与产业化的落地场景,其核心关键词都是“市场”。


图/网络


其二,数据优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特别强调“鼓励加大数据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需求”。


上海建设“模都”的一大优势就是数据产业。上海在数据产业培育方面始终处于全国第一梯队。上海官方近日明确:到2025年,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地位基本确立;数据要素产业动能全面释放,数据产业规模达5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引育1000家数商企业。


其三,超大城市优势。


超大城市有海量数据,有最丰富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与上海本就领先国内的城市管理、教育、医疗、文旅等领域,都可进行强强联合式的深度融合。


国企、民企、外企,上海可能是国内这三大企业类型发展最为均衡的大城市,三类企业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中各有所长,上海可博采众长,保持所有制中性与竞争中性的不偏不倚。


上海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密集度仅次于北京,人工智能的人才集聚初具规模。


甚至上海人口趋于老龄化的现状也可能成为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广大的老龄人口,更需要人工智能及大模型技术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大模型和隐私计算等技术的结合,可能开启智慧医疗的新篇章,也可以在老龄化社会里发挥更大作用。


这不仅是上海打造“模都”额外的动力,也是技术造福居民的生动案例。



04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上海曾一度有过姗姗来迟的遗憾。但在人工智能时代,上海每一个动作都外溢着抢跑者的自觉和激越。


滩峰会看什么?看“金融+科技”,看前沿科技的熠熠生辉,看各显其能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看业界科技天团的争锋,看模都的勇猛精进,看上海的科创雄心。


还有,看企业的足履实地、栉风沐雨,他们才是这个舞台的生命活力。


不多说了
最近更新“规则”变化想及时阅读冰川文章的朋友赶紧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加入冰川读者交流群!(以前加过冰川交流群的请勿重复添加)

*题图为上海外滩,来源于图虫创意

*本版编辑:冰小乐

*投稿邮箱:bcsxk2016@163.com

*商务微信:lhellohm


冰川精华


天津大爷跳水,果然还是“掰掰”了


临沂邢老师的脚,套不进外卖员的鞋


茅台,用咖啡讨好年轻人


人口增量全国第一,长沙正在“杭州化”





汇聚思想,分享锐见

公号ID:icereview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

今日头条·财经头条号百强

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

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

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

新浪财经·深度思想财经新媒体

虎嗅2020年十大年度作者·实力榜

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

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